2014年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即將起航
2014-09-26 14:39:00 點擊數: 來源:畢加企劃部
為貫徹落實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和外貿穩增長工作部署,深化廣東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交流,全面提高廣東開放型經濟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廣東省政府決定將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東莞舉辦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簡稱海博會)。這一由政府動議,同時又著力淡化行政展色彩的展會,對會展業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戰略性借鑒意義?
曾記得,在第六屆中國(成都)會展經濟年會上,原國家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應邀擔任名譽會長,他在即興演講中說道,中國會展業的發展與國家階段性發展戰略密不可分。從廣交會的起源,到廈門投洽會、東盟博覽會、深圳高交會等的創建,梳理了新中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為配合國家戰略性發展目標,興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眾多展會。而海博會的緣起不容置疑地被打上了國家戰略的烙印。?
值得重視的是,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一路一帶”的新開放格局具有戰略和文化雙重內涵——文化角度上,是建立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世界文化;戰略角度上,是建立最具中國文化特質的世界和平戰略。畢竟,“絲綢之路“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其與當代國家戰略格局的融合作用無可替代,兩者互聯互通帶來的影響將全方位延展到政治、經貿、軍事、外交、文化等各領域。?
一直以來,業內對會展的認識框定在:通過新技術、新材料的展示和信息的傳播,推動生產力的提高,并將之視為會展經濟的本質功能。實體展會的追求目標在于產品營銷,市場占有率的擴大,突出體現在會展的貿易功能。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效果最終歸結為展會訂單的多寡。世博會相較于日常認知的展會,似乎“只應天上有”,又似乎只是民眾“歡樂的海洋”。每日備受關注的是入場人次多少、門票預售情況如何,而其推動生產力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作用以及具備的大國經濟和政治戰略內涵卻鮮有提及。?
海博會的動議,源于國家發展戰略,其實際舉辦是否能為會展開發文化、戰略價值功能提供一些新的啟迪??
追本溯源,古代絲綢之路,是指漢代到鴉片戰爭兩千多年來,中國與周邊及世界相關國家地區之間,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路線,由于中國特產以絲綢著名,十八世紀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在其中國旅行記中,正式為該路線命名“絲綢之路”,后被普遍接受而通行至今。歷來說的中國絲綢之路是從西安張騫通西域開始,始發地是長安(今西安)。?
廣東率先提出的打造“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其歷史依據何在??
1990年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專家到中國考察海上絲綢之路古港,確定福建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依據是在泉州發現南宋時的海岸沉船,以及來自中東的教主遺墓碑和回教移民村。故泉州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興建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而廣東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時未受關注,于是留下了廣東究竟有無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的懸念。?
1993年,廣東省組織專家正式啟動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證研究。依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即派黃門譯長從廣信到徐聞、合浦赴日南(今越南)出海外多國。這是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字記載。?
2000年6月,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專家前往徐聞縣西南沿海土旺村,在二橋、仕尾一帶,發現漢墓、枯井口、烽火臺等遺址,綜合之前考古學者在此發現的“萬歲”瓦當、銀飾、陶罐等文物,以及《漢書·地理志》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徐聞南入海,得大洲東南北方千里”等記載,判斷這就是西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舊址。這意味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福建泉州確定的始發時間,被推前到西漢,這一發現具有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推前1300年的意義。?
從2001年到2003年,項目組專家先后到南海沿岸的白沙、徐聞、陽江、廣州、香港、澳門、廣海、電白、雷州、北海、欽州、防城等古港,以及西江、東江、漠陽江、鑒江、北流江等港口實地考證,發現每個古港都有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在歷史上呈現此盛彼衰現象,但又在總體上形成了從漢代至清代不間斷的繁榮古港的格局。由此說明,廣東自古以來都有不間斷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最長、最完整的文化大省。?
接下來需要弄清楚的問題是,海上絲綢之路與內陸的對接通道在哪兒??
《漢書·地理志》已寫明,漢武帝派黃門譯長開創海上絲綢之路,是從水路聯運的瀟水至賀江古道到廣信(今封開),經沿南江、北流江、南流江到達徐聞而出海;另一條是與梅關相連的珠璣古巷,該通道為唐代賢相張九齡主持開通,在歷史上起到對接海陸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此外,還發現了南雄烏逕古道、乳源西京古道、連州南天門古道等,亦理屬海陸絲路文化遺存。?
最具說服力的是,南海1號宋代沉船,從發現、出水、進入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安放,歷時10年有余,是迄今世界海上出水文物中,歷史最早、體積最大、文物最多、保存最好、價值最大的文化遺存。其文物以瓷器為主,代表了海上絲綢之路是“陶瓷之路”的特點,尤其是以往發現的多是海岸文物,海中實務甚少。海、陸絲路比較來看,陸上擁有絲路文化遺存最多的是甘肅敦煌,約有6萬余件,故為陸上絲路文化中心和標志;而陽江南海1號沉物中的文物,估計有6萬件到8萬件之多,故稱“海上敦煌”。由于其是從事中外貿易的商運貨船,具有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性質。?
此外,對當代經濟和文化影響較深的歷史佐證還包括最著名的“西來之地”與廣州“十三行”。前者是東晉時印度佛教禪宗和尚達摩,從海上絲綢之路登陸廣州,開創中國禪宗文化;后者是清代從乾隆到同治年間全國唯一對外通商并具有海關職能的口岸,歷時300余年,直至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才結束。“十三行”實則是清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心和標志。?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是新中國建國后重開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起點,可謂傳統海上絲路的再延續、新海上絲路的發端。該交易會迄今已舉辦過百屆,帶動了會展業飛速發展,與影響深遠的深圳高交會、文博會等,成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文化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
歷史的交往建立在經貿文化的紐帶關系中。因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廣東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將持續發揮“率先”的“排頭兵”作用。由此,海博會應運而生。?
海博會力求以文化對應為基礎,與歷史上與中國有經濟往來的國家和地區,以“緣”之親和力為紐帶,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通過“再續前緣”和深挖“前緣”,以文化來激活,即以新的理念和舉措,用已逝去的歷史文化元素重塑新的生命力和感受力;通過中國和相關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的題材、作品、成果、活動,借助會展這一載體,發揚文化的理念和功力,擴大其能力和影響力。?
目前,“海博會”組委會秘書處已展開對沿岸部分國家的“路演”活動;征集廣東省優勢產品,對接沿岸國家的海產品、礦產品、農產品,通過舉辦高端論壇、學術活動和旅游文化活動,創新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航運物流以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等,全面啟動展會籌備工作。同時,為淡化行政辦展色彩,展會的協調組織架構以民間商協會為主體,運作采取招標方式,以市場化運營為主導。?
繼東盟博覽會、亞歐博覽會、東北亞博覽會之后,一個力求率先踐行國家發展新戰略的展會即將登場。?
畢加展覽,中國知名展臺設計公司,中國展覽館協會一級資質單位,專業從事各大品牌展會設計搭建,是企業尋找展臺設計搭建伙伴的第一選擇。展臺搭建就選畢加展覽。
想了解當今最賺錢的營銷型展臺嗎,請點擊:營銷型展臺
想了解更多的展覽行業信息嗎,請點擊:展會信息
想更深入地咨詢請撥打我們的全國免費熱線電話:400-8080-339